找到相关内容67篇,用时3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走过逆境 越过生死

    才能了解“人间佛  教”的境界才是佛佛陀为何降生到人间来说法的怀。  二、见性成佛,就是在作用处见  *佛性本体是无相,但却不能离相,离了相便产生不了功用!  *佛若不示现出生在人间,就不能起用,在人间教化众生。若不说法  度众,又怎能证明佛性足。  *性体,虽然无相,但确实存在的。是生命的根本,是维系生命  的能量,是体内的动力,没有它,对境生不起心来。   *众生在相上“错误的认真”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3662675.html
  • 佛的意义是什么?

    、现在或未来,只要能够证得真理,达到佛的境界,都可以称为佛。所以,“佛”之一字,就如博士一词,只要足同样资格,任何人均可称之;而佛性人人,只要能证悟自心本性,人人皆可成佛。佛陀出现在世间,为世间...睡醒觉,如莲花开,故名佛也。”“佛是已觉悟的众生,众生是未觉悟的佛”,人之所以能成佛,是因为佛性人人,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。“佛性”在经典中名称繁多,有“如来藏”、“真如”、“心地”、“圆觉”,或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3068837.html
  •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大意略说

    ,如是果,如是报,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,而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现在在法华会上,佛观众圣因缘具备,即"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",舍弃方便,开权显实,"欲令众生,悟入佛的知见"明我人佛性,自心是佛,自...众生。"正如智慧第一之文殊大士言"今相如瑞,是诸佛方便,今佛放光明,助显实相义。"  为什么叫方便品?显然大有深意。所谓方是我们平常说的方法,便则是便利的意思。就是说用一种权巧的方法,便利于我们办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570887.html
  • 不变随缘——美国弘法面临的挑战

    稀少,弘传佛法者只有少部分为真正之出家众。 事实上,大部分美国学佛者甚而不清楚僧团之定义,乃至认为出家人结婚、成家、未受戒是正常,不知这是佛陀所严禁的。 诚然,人人佛性,出家、在家皆可开悟,...

    佚名

    |两岸|美国佛教|中台山|弘法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83580700.html
  • 浅述慈悲心的培养

    关怀众生、利乐有情的大慈大悲精神。  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佛性,那么更是人人自有慈悲心,真正体解大道的人谁不想生起慈悲心而救度众生?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,这个慈悲心是难以生起的。慈悲心不得起,...如此的环境下人们而难以有一个清净的心,也就不能生起慈悲心。《大智度论》卷七十三列举三种清净:(1)心清净,修学般若不起染心、嗔心等。(2)身清净,心既清净常得化生,故身清净。(3)相清净,得足相好...

    克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31494499.html
  •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(文珠法师)

    从人修学而成的,但佛并不是普通的一般人。   佛在未成佛之前,虽然也是和我们一样,同是在六道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众生。后来因为接受因善知识的教导,觉悟自己佛性,与十方诸佛,无二无别(觉),于是开始...;正是形容众生迷真逐妄,不知反妄归真的境界。   (二)名字即佛   众生佛性理体,虽迷而不失,若得善知识的开示教导,觉悟佛性,谓之名字即佛。例如:在楞严会上佛告阿难:“汝与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文珠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353291342.html
  • 自心明月与一心三观

    。千万不要再在心里想:“我要努力用心去静,去不动,要把心放在那个定上,或者将心待悟”等等。   既然自心净,佛性,只因无始尘垢深重,种种颠倒迷妄,才轮回迄今,所以十方...将来修的深入时,又容易落到空无所有之中,这是偏空的定,并非究竟。真心寂,净无纤尘,却又知,圆万德。修心的初步为返闻自性,这既非用眼来看色相,亦非用耳来听声音,倘如此循声逐色,即为物所转,为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止观|智敏|慧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1810259723.html
  • 心明月与一心三观

    就已经是正定了,是最上乘的体性定了。千万不要再在心里想:“我要努力用心去静,去不动,要把心放在那个定上,或者将心待悟”等等。   既然自心净,佛性,只因无始尘垢深重,种种颠倒迷妄,才...安住自心,将来修的深入时,又容易落到空无所有之中,这是偏空的定,并非究竟。真心寂,净无纤尘,却又知,圆万德。修心的初步为返闻自性,这既非用眼来看色相,亦非用耳来听声音,倘如此循声逐色,即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5053624.html
  • 读(基督教“爱观”与佛教“慈悲观”的比较)

    大乘佛教强调佛性,因此人人可发大乘菩萨心,行菩萨行。这一判断也是准确的。笔者想补充的是,在他律与自律之间,体现著基督教与佛教在著眼点以及人性问题上的深刻差异。基督教教义浸透著原罪的意识,认为每个人生...出来,这是一种理性对感性的超越:强调以无我之心慈爱一切众生,这是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,是佛性对人性的超越。因此,正像基督教用比犹太教更广泛而深刻的“爱”超越了犹太教的血缘观念,佛教用比基督教更...

    朱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5964264.html
  • 坛经的功夫哲学

    ”之理解,  这或为他思考的起点,或为他功夫的起点,或为他观念的结点,总之,“佛性”是他一切功夫言说的根本根据,也可以说慧能的佛法观念是根本地基于此一信念从而有了所有功夫  观念发言的可能发展...自心常在境界中而已。佛性  ,一提起即可彰显,直接在心性中操作即是成佛事业,成佛事业永远是自家之事,永远是  功夫状态中的一种境界,除此之外皆无关佛事,口说、争讼、赞献、坐禅等皆非要旨。一作  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2765857.html